中国辣椒种植面积 133 万公顷,仅次于白菜,占世界辣椒种植面积 35%;总产量 2800 万吨,占世界辣椒总产量的 46%,其中大部分供给本国消费,食辣人群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40%。
在全世界,最能吃辣的当然是中国人,那么在中国,哪里人最能吃辣呢?
“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中国到底哪里人最能吃辣?”
中国大陆人爱吃辣,各地比吃辣,但永远找不出让大家心服口服的“总冠军”,因为吃辣比赛还要看辣椒辣度、料理方式、总消费量,但也因为争执不下,反而让大陆的辣菜越做越多元,民众享受更大的口福,成了“辣椒大战”中最大的受益者。
据有关部门研究,辣椒素类物质赋予了食品辣味,提供了约90%的辣感和热感,而辣椒素类物质的主要来源就是辣椒。
因此,判断哪里人最能吃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哪里人吃的辣椒最辣。
本人觉得湖南人最能吃辣,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过的!
有一年我去长沙旅游,晚上在江边买烧烤,之前的常德肥肠已经辣得我不行了,于是就跟师傅说我不要辣椒。
师傅一听就不乐意了,一边说「不加辣椒怎么吃?不加辣椒不好吃的,少加点少加点」,一边给我的烤串上撒辣椒粉。
于是那个夜晚,我是在酒店马桶上度过的。
据说全球吃辣地区的气候环境都较为类似,有一条在同一纬度上的辣椒生长带,像湖南便处在这条生长带上。大部分食辣地区的主要背景,都是冬季湿冷、日照少,这也是著名食辣地区,四川的盆地特点。
湖南是中国有名的辣椒产地。据统计,每个湖南人一年会消耗近10kg的辣椒,是四川人的3倍之多!
其中一样湖南名菜,就是铺满辣椒的「剁椒鱼头」。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截图,重庆说,我最能吃辣,四川表示我们不服,湖南说我们吃辣界第一名,江西说我就笑笑不说话。看来各地真是,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各有千秋,谁也不服谁。
如果实在要比出个高低上下,这位不太能吃辣的广州人的吃辣进阶史如下:我走到长沙、株洲、湘潭吃辣完全没问题,到娄底就开始受不了了,越往西走就越受不了。到贵州北部山区,当地人直接捏一把晒干的辣椒在火上烤一烤就往嘴里放,把辣椒当零食,那应该是中国最能吃辣的地方……
川渝地区 首选麻辣
在辣椒传入中国前,川渝地区的“重口味”,普遍以花椒代替。当辣椒和花椒相互碰撞,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麻辣火锅,是川渝人食辣的代表食物。
四川人秉承“万物皆可辣”,从红油冰激凌到火锅底料蛋糕,相当“暗黑”。
贵州的辣 千变万化
在贵州,辣是需要细分的,糊辣、糟辣、香辣、鲜辣,不同层次不同变化的辣,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蘸水,贵州人奉行“一切皆可蘸”。此外,贵州还有吃辣界的国民女神——老干妈,食辣之名,享誉海外。
湖南的辣 纯粹的辣
当熟悉的《辣妹子》旋律响起,真是不得不感慨一句,能把吃辣作为女性标签的,也就只有湖南了。剁辣椒被誉为“湘菜之魂”,而剁椒鱼头则是湘菜中的经典,青红两种辣椒,异常开胃。不需要其他香料复合,湘菜多油大辣,辣得纯粹。
江西的辣 默默无闻
再看江西人吃辣椒,可以说是朴实无华了,既不讲究也不刻意。名菜炒辣椒,做法简单粗暴,辣椒拍扁即可入锅翻炒。入口清脆却越嚼越辣,到最后灵魂都跟着颤抖。
南方的湿度带来了和北方截然不同的气候特点,夏天闷热,冬天湿冷,因此祛湿是南方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湖南虽然与广东邻近,且湿度都大,但气候还是略有不同。湖南冬天气温更低,广州则夏季更为炎热,所以湖南多吃辣椒,广州多喝凉茶。
总体来说,湿冷、日照少是长江中上游成为重辣区的主要原因。湖南、湖北、江西和云贵川基本上是中国消耗辣椒最多的几个地区。
众所周知辣椒原产地在墨西哥,最初是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在 16 世纪传入中国,明朝《遵生八笺》有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最早在广东、福建等地登陆,也就是说中国最南边的省份才是最早接触辣椒文化的地区,但是那里的人却不喜欢吃辣椒。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广东和湖南接壤,为什么湖南人爱吃辣,广东人却不?中国人常说吃辣是为了祛湿,广东湿气更重,为什么最早接触辣椒,却没有形成食辣的文化?
中国辣椒中最辣的品种到底产自何方呢?一般认为很能吃辣的四川和湖南种植的辣椒是否会特别辣呢?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食用辣椒最辣的几个品种并非来自湖南四川。中国最辣的辣椒其实产自云南和海南。云南涮涮辣和海南黄灯笼椒是中国“特辣”辣椒的代表,辣度单位远超其他品种。海南黄灯笼椒可以达到 17 万 shu 左右,而云南德宏出产的“象鼻涮涮辣”的辣度更是达到了令人发指的 44 万 shu,其狠辣程度使得“象鼻涮涮辣”调味的方法颇为简单——将果实弄破在汤里涮两下即可产生足够辣味。
报道称,判断某地人究竟有多能吃辣,还要看辣椒的消费量。大陆辣椒种植史上有四大产区,俗称“一泽三都”,即河北鸡泽,四川成都、山东益都、河北望都。可是众所周知,河北人吃辣能力非常有限,也就是说,种辣椒多的地方不一定是能吃辣,因此,产量和消费量并不能画上等号,尤其现在物流业如此发达,辣椒流通快速,黑龙江人吃的可能是海南产的辣椒,四川的辣椒也会运到新疆去,因此若要找出谁才是“吃辣总冠军”,可没这么容易。
当然北方人吃辣明显高于南方。
什么时候中国人发现辣椒可以吃?曹雨细数其原因,归根结底居然是因为“穷”。
辣椒进入中国饮食在明清两代。这一时期“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并无太多增加,农民不得不尽量压低口粮标准,体现在食物组成上,就是更加偏重于主食的生产。”
“以前一顿饭没有油水,没有肉,光是吃米饭,一顿吃半斤米都不饱;现在一顿饭有菜有肉,油水也多,吃米饭二三两就饱了。”这是曹雨田野调查时农民的体会,“长期的粮食短缺,造成了中国饮食的独特风格,即少肉食、多菜蔬、重调味的风格。由于大量食用主食,缺少副食,调味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饮食组成部分。采用重口味的调味副食来佐餐,也就是汉语中常说的‘下饭’,是一种廉价而实际的大量进食主食的办法。”
东南沿海,海盐、鱼虾、豆类易得,虾酱、豆瓣酱等调味副食丰富;中部湖南、江西等地,河网密集商贸发达,调味副食常见菜蔬和豆制品,如豆豉、豆腐乳;而贵州是南方地区最缺盐的省份,本省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不得不寻找代盐的办法,比如草木灰、辣椒、酸或硝。
其中,“辣椒作为代盐的调味料完全是出于味道的需要,辣椒和盐一样可以促进唾液分泌。在辣椒引进之前,贵州山区的苗族、侗族就已有用酸代盐的食俗,于是形成了贵州山区独特的酸辣口味,比如酸汤菜、酸辣米粉、酸辣肉食等。”
因此,中国辣椒最早用于食用的记载也出现在贵州,即1721年编成的《思州府志》中写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段话里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辣椒的食用是‘代盐’的无奈之举;二是食用辣椒是从土民和苗民中首先流行起来的。”曹雨说,“而贵州吃辣的地方与湖南晃州(今新晃)接壤,我们现在看到可考的记载是,湖南晃州、辰州的苗民土民都有食辣的习惯。”
曾国藩爱吃辣椒是老家的饮食习惯
贵州首创辣椒做调味料后,开始向全国蔓延。
湖南吃辣比四川晚一些,到同治年以前几乎全省盛行辣椒。
曾国藩就特别喜欢吃辣椒。他在两江总督任上时,有下属吏员想要了解他的饮食偏好,偷偷贿赂他的伙夫。伙夫说:“该有的东西都有了,不要挖空心思搞花样。每道菜上桌之前,给我看看就可以了。”
过了一会儿,下属送来官燕一碗,让伙夫看。伙夫拿出一个湘竹管制成的容器,向碗中一通乱撒,吏员急忙责备他。伙夫说,“这是辣椒粉,每餐都不能少,就可以得到奖赏。”果不其然。
“以曾国藩当时之身份、地位,尚且食用辣椒,可见这是曾素来的习惯,也就是湘乡老家的饮食习惯。”“即使是吃辣区域中的大型城市,如成都、长沙、武汉、西安的富裕阶层中,吃辣的也并不多,辣味饮食仍被认为是一种贫穷阶层的饮食习惯而被抗拒。但是在乡村,即使是富农和地主,也往往有吃辣的习惯。”
辣椒一开始便是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进入中国人的饮食。“它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土壤。在中国大多数地方收获期长达半年,口味又重,拿来下饭,再好不过。”“来自美洲的辣椒,可谓是中国庶民的‘恩物’了。”
“但直到清朝灭亡的1911年前后,辣椒一直无法突破阶级的界限。”在注重食材“高贵”的“官府菜”看来,辣味过于刺激,味觉过于突兀,会破坏高级食材的原味,而这又恰恰是庶民追求的效果,刺激火热掩盖了劣质食材的味道。
甚至直到民国,“长沙平民饮食仍然尊崇官府的价值取向,口味上不尚过分刺激,尽量取较为平和的味道”。1949年以前长沙城内的饭馆菜肴多为不辣,即使有少数放辣椒的,也只是作为点缀而已,并不会一味突出辛辣。旧时饭馆菜肴最突出的味道反而是甜味和油腻,只有街边挑担的小贩会售卖一些口味比较重的食物。
对于现在长沙城内饮食调味以辣味为主的情况,她认为是“乡里人的习惯”,城里的饮食原本是不太辣的,就是乡下人进城多了才变得辣了。
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来的饮食现象
今天,辣味显然不会被认为是“低贱”的,反而成了“潮流”。
麻辣锅、小龙虾、辣条都是美食的高频词。9月12日,中秋节前,湖南平江甚至做了一块直径2米的巨型辣条月饼,重达500斤,用平江辣条和辣酱干为饼馅,耗时三天完成。
“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突出饮食现象,是伴随着中国饮食的商品化进程、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现象。”专家说。
与辣椒流行最密切相关的是辣味菜肴的价格。根据大众点评网站收录的全国传统菜系就餐人均消费价格,江浙菜、鲁菜和粤菜稳稳占据价格的第一梯队,川菜、云贵菜、湖北菜、湘菜,这四种来自传统辣味饮食区域的菜系,占据了点菜餐馆的低价段位。
辣味零食流行的另一个背景是,中国的城市正在迅速从地域性城市向移民城市转化。从1978年至今,中国发生了当代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剧增到2016年的56.01%。
而如今,中国人的食辣之风,早已不限于以上省份。印象中不吃辣的北京、上海等地,川菜馆、湘菜馆也开满了大街小巷,高朋满座。民以食为天,吃辣时的一吸一呼间,这一份人间至味将全国人民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诠释着地道的中国风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