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2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20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以“教育回源 价值重塑”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权威教育专家、知名学校校长、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学校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艺术教育等话题并展开分享,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贡献智慧。
作为学校的掌舵者,校长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名校长论坛”环节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为未来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唐江澎介绍,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打造高质量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卓越的工程师队伍,真正将科技、人才、创新三者结合起来,支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新时代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他强调,中国许多大学的工科的工程教育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因为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工程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缺少顶层上边的整体设计,更缺少课程方面的体系的安排,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基础教育与大学新工科相互贯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的体系。
通过这十几年的探索,唐江澎认为做好高中工程教育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注重于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更加注重通识性的工程教育,一定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教育;第二,要在现行的高中课程的框架底下,来建构我们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三,我们必须要以工程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造的素养,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能力。
以下为唐江澎校长演讲内容,有删节: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因为疫情原因不能亲临现场,在线上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观点。
最近一阶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党的二十大的报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统筹部署,第一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一起来系统谋划,构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础性的、战略性的支撑。其实,这三者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而教育一个根本的环节、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抓住教育改革这一关键点,不断地创造科技第一生产力,不断地壮大人才第一资源,不断地强化创新第一动力,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任何战略的推进都必须选择具体的步骤,都必须找到推进的基本环节。一个伟大的大厦,它总是从基础性的环节构筑起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无妨选择一个基本的环节来推进。大家知道,任何一个战略的推进,一个宏大的规划的实施,都必须找到突破点,找到切入口,万丈高楼是要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我们无妨选择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话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工程教育规模是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们国家工程师的总体的合格程度在世界上排名仍然靠后。这里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高校的工程教育内容仍然以传统的工程领域为主,现在的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航天深海、人工智能等工程领域学科建设还相对的滞后一些。工程教育也偏向于理科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工程实践的导向比较弱,比较重视论文发表,而不太重视制造创造。还有是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工程技术、工程科技这方面课程的教育,学生整体上缺少基本的工程兴趣、工程习惯和工程素养,我们许多大学的工科的工程教育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培养卓越的工程师也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们国家的这种发展的模式,应该从过去的人口红利加要素驱动,迭代升级为工程师红利加创新驱动,在这样的背景底下,打造高质量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卓越的工程师队伍,真正将科技、人才、创新三者挽合起来,支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是新时代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
这些年来,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奏响等,在教育部的系统安排与指导下,各个高校针对新兴的产业领域也建立起了新的工程专业,组建了许多未来技术学院,全面地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大学,新工科所引领的工程教育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期待。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工程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缺少顶层上边的整体设计,更缺少课程方面的体系的安排,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与大学新工科相互贯通的那样的一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的体系。
看到这个问题,我们要开始行动,开始探索。这里我要想结合我们锡山高中这十几年来的一些做法,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我们从2010年开始就探索,以学习环境的改变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化。我们按照要把技术和艺术相融,要用物化来呈现我们想象的理念,来开发出想象创造课程体系,能够让孩子们的想象通过物化成果真正地成为一种现实。这些年以来,我们初步地构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为引领的普高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传统的学校的学习空间相比,我们建设了像工程坊、创客空间、物联网农场、3d打印中心等专业化的教育场馆。我们还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1所高校合作开发了智能制造、计算原理与实验、染整工艺探究与实验、工业设计等十余门的工业课程。我们还召开了首届全国高中工程教育论坛,引导我们社会各界在高中工程教育方面,在关注的重点、达成的目标、课程的系统和评价设计方面形成基本的共识。这些年来,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工程专业的选择志愿每年都会超过40%,工程职业向往的意愿明显地提升。
通过这十几年的这种探索,我们形成了高中开展工程教育的几点基本的认识。第一,要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素养的高度上来认识确定高中工程教育的目标。大家都知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的品格,也是普通高中工程教育的一个主要的目标,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在国际上边,主流的工程范式它提出,我们的工程教育应该加强这三个方面。
注重于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能力的培养,更注重通识性的工程教育,更注重创新创业的教育。在国际上我们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k12工程教育的普遍目标确定为对工程要有基本的认识,有创造的兴趣,对工程职业的向往,具备动手制作、创作、创造的基本的能力。
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统计,其实现在的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选择工程专业大类的学生要占到30%-40%,但是在我们高中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工程技术课程,打下工程教育技术的基础的几乎为零。我们的学生是以刷题为主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的偏弱,据调查显示,这样刷题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发展的倾向上边更偏好机关的、文案的、金融的等的室内场景的工作。所以工程师、工厂和工地场景不是优秀学生的首选。
还有一个调查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五年级的学生将理想作为工程师的仅占2.3%。我们几年以来对高一新生将来最希望学习的专业进行调研,比例最高的是艺术专业。所以我也常常感慨,现在许多孩子是怀着一颗明星梦来到我们高中的,工程类的专业不受欢迎,工科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欠缺。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只是我们国家所有的问题,我曾经看到一份报告,在2016年的5月,美国的steam学习环境报告里显示,美国中学生也缺乏技术和工程的经验,这个报告就指出,如果没有专门的策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技术与工程,就放弃了学生教育的一个关键的方面。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学生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使得学生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中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从业意愿并不是很强,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在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一种情形——“精英逃离工程师”。所以,我们应该在理念的层面上要高度地重视加强高中工程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要在现行的高中课程的框架底下,来建构我们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家都知道,基础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人文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的能力,传承文化,提高审美的素养;第二类是科学类的,发展学生的计算、推理、实验、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但是从古典的教育走向现代的教育,还必须注重第三类课程——技术与工程类的课程,它重在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来生产物质成果的能力。如果我们以这三个类型,也就是人文类、科学类和技术工程类三个类型来对我们高中现行的课程体系加以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在我们的必修课程88个学分里边,人文方向的课程大约占39%,科学类的课程大约占25%,而体育综合实践大约占29%,真正通用技术的课程和信息技术的课程仅占到7%,而在高中各个必修课程里边,实施比较差的恰恰也是通用技术课程。如果以高考新模式,选择性必修学分来考察:“3 1 2”——选择历史类的学生,人文类的占比是70%,选择科学类的课程的占比是14%,选技术课程的学分为0。选择物理方向的学生,他们人文类的课程占33%,科学类的占57%,技术类的同样为0。我们感觉到,工程技术类的课程的占比明显的偏低。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现行的高中课程体系,也就是2017版、2020年修改的这个版本当中,有14个校本的选修学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的限定性选修课程里边还有36个学分,这样的课程框架完全可以满足工程教育课程开发的这样的一种课时要求。在当下的高中,谈课程改革,如果没有课时,没有课位,是很难走得通的,所以说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一个现实,现行的高中课程方案是2020年刚刚修订颁布的,一般要使用一定的周期,大约十年之后才能进行修订,选择在现在的课程框架内来实施工程教育,这是一种能够走得通的一种选择。
第三,重点强调要以工程学科这种典型学习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造的素养。坦率来讲,多年以来,要改变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能力,早已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共识,我们要尝试的是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改变它。其实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比方说我们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我们加强综合实践的课程,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进行了许许多多积极的这种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学生被动听讲、机械记忆、为分而学、刷题增分,这样的一种被动而单一的学习模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学科教学在秧田式的环境里边,用黑板加粉笔的讲述方式,用刷题来巩固的这种学习方式,有可能满足考试评价的要求与升学的需求。因此,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果缺少了新的课程载体与评价方式来驱动,很可能只是理想的召唤,而国家一直仅靠理想召唤是难以落地的。
而工程教育的典型的学习方式,为育人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种现实的一种实现路径,比方说cdl,为学生就提供了一种强调工程基础,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围绕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全过程的工程教育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在“悟中创”。而ppl,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整合理论和实践,应用知识和技能,围绕一个确定的一个真实的问题来形成凯发k8国际首页的解决方案,在解决的过程中间提高学生动手创造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
第四,要注重建设专业化的工程教育场景。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人文教育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我们也形成了人文教育如同阅览室、图书馆一类的那种专业的教学环境。我们的科学类课程的理化生实验室那样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已经在中小学全面的普及,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也使得这样的一种配置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工程教育还缺少相应的专业化的、精致化的教学环境。所以建设专业化的工程教育的场景,让工程教育不能发生在秧田式的教室里边,也是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实际上,建构大中小学贯通的卓越工程师的这个培养体系,已经引发了高度的关注,而在今年的4月8号,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就联合启动了工程教育战略咨询的一个研究项目,我非常荣幸地受邀其中。我在参与这样的会议时建议,尽快地研究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工程与技术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明确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体系,提出课程安排、实施与评价建议。
高度重视工程教育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这样一种理想情怀,为学生立志成为大国卓越工程师奠定基础。工程学是将科学、技术、艺术、经济学等各个学科融为一炉的一门学科,学习工程学可以让学生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真实情境,建立连通技术与科学的这种学习逻辑,并与人、社会、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广阔的视野下理解学习的价值。工程教育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一种教育,在一个人心智走向成熟,发现自我、定义自我、发展自我这样的一个高中阶段,将工程科技教育向前移,对激发学生对工程科技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和工程科技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实学兴业、实业报国的这种理想,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师、工程科技专家、工程引领人才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构建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要优化高中高校贯通的这样的一种培养模式。大家都知道,西方发达国家近200年以来逐渐形成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工程引领三种工程教育的模式,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也构建起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贯通的工程教育的体系,如德国、法国等,为培养工程科学人才和工程引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人文课程教育的传统,已有上百年的科学课程教育的传统,但我们现在对于动手的教育还是重视不足,认识不足,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中小学工程技术教育的这种课程体系,我们更没有构建起高中与高校贯通培养的这种体系与模式。所以我们呼吁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的框架里边探索工程教育的课程的基本体系,到2025年左右,研制发布全新的工程与技术课程标准,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指导意见。我们也建议,在教育的评价改革方面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可以在新工科强基计划的范围内,先期探索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方式。
最近,教育部已经发布了2023年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指导的意见,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把基础学科的人才与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并列放在其中。实际上我们不能认为一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几个基础学科应该关注的事件,其实工程学科,工程加医学、工程加农学领域,更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也许这样的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更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的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在内的这种综合评价人才选拔模式,我们不能仅仅通过纸笔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培养卓越工程师,要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高中转变人才培育的方式,真正建立起高中高校卓越工程师和领军工程技术专家贯通培养的机制和体制。在高中,要重在发现、培育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他们的基础素养、工程兴趣和职业向往,到高校在进行专门化的培训。我们在谈到一个伟大的战略推进的时候,总想在现实的我们的教育背景底下找到一个切入点,而我以为开展工程教育,构建体系化的卓越工程师的贯通培养模式,也许是我们落实三大战略的有效的切入点。
推动工程教育的课程实验,要研制工程教育学习环境的一种建设标准。在全国筛选确定一批中国高层工程教育的实验学校,当年为了培养外语人才,我们在全国办了好多外语学校。要用这学校与高校工科院校合作开展高中工程教育的实践,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这种新的范式,我们可以开出工程加农学、工程加医学、基本工程教育等类型。还要探索创设工程学习的环境,明确其基本样态和功能的配置标准,建设专业化、精致化的高中工程教育的场景,面向全国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在一定的区域内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要建立工程师的这种孵化培育的机制,把区域里边的高校、科研院所、工厂一体化地构建资源共享的联盟。
内容来源:半岛网
原文链接:http://edu.bandao.cn/a/684919.html
除本篇外,搜狐教育还对2022搜狐教育年度盛典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敬请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