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当感染新冠成了一种切身的感受,我们对这种病毒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发出了更多的疑问。疫情演变至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病毒,未来又会有哪些趋势?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院教授、香港大学明德教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金冬雁教授在最新一期《明德讲堂》中提出,降低病毒传播率,效率最高的方法是做好环境通风。
金冬雁分析,评估病毒传播率常用的指标是“r0”,即在没有群体免疫和管控措施下的病毒传播速度,平均一个人可以传给多少人。例如,病毒原始株r0是2.4—2.6,一个人可以传给2、3人,delta是5—8,有的研究称omicron达到了20。难道omicron传播性比麻疹还强?其实这个数据已经不准确了,我国疫苗接种率高,没有任何地区完全不存在群体免疫。当前的“r0”可能在10左右,也可能更高。一点参数的变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那么,哪种措施对降低新冠病毒传播的效果最好?香港曾对omicron严阵以待,但还是发生了传播。追溯发现传播发生在隔离酒店:一个房间住着感染者,在送饭的时候打开房门,气溶胶进入了走廊,就传播给了对门;其他酒店也发生了这种传播,最后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疫情。单纯的隔离不是万能的,可能发生“破防”。
为了抑制室内传播风险,我们模拟相同环境下放置两台空气清新器,用显色喷雾试验发现没有发生气溶胶传播。因此,最好的防护措施不一定是隔绝接触或是用消毒剂到处擦拭,而是做好室内通风换气。例如,香港立法要求餐厅开业时每小时换气6轮,减少传播风险。
落实了室内通风换气,再加上广泛的疫苗接种,香港从五月以来把omicron的有效传播率“rt”压到了1.0—1.2,而不是所谓的10或20。
金冬雁补充,当前评估病毒社会传播风险,仍需坚持风险监测。我们不要求全员检测,但可以随机在不同区域收集样本。我们在香港18区随机选了1万人做抗原测试评估,测出当前的“rt”仍在1—1.5之间。把传播风险控制住,用疫苗和药物降低重症率,最终把疫情带来的损失控制到最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