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血脂异常,即老百姓常说的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脂本身没有特殊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但我国人群高血脂发病情况不容乐观,在血脂控制上,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告诉搜狐健康,由于饮食及生活习惯的变化,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年龄正在逐渐前移,甚至会发生在两三岁孩子的身上。此外,高血脂患者过度担心降脂药的副作用,吃吃停停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不能坚持用药,胆固醇水平忽高忽低,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重点要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和控制率。
血脂管理,从小抓起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高血脂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才会得的慢性病。事实上,越来越多年轻人、甚至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正在悄无声息的升高。《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显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至28.5%。
“我们查阅了一些数据后发现,学龄前儿童血脂异常的发生率甚至超过了10%,比例相当高,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霍勇解释说,高血脂发生时间前移是遗传和生活方式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占比不高,关键还是后天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饮食水平提高、运动不足、久坐、睡眠不够等问题,是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导火索”。
如果儿童时期的高血脂不加以控制,就意味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一直在体内酝酿,这些儿童长大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时间会比正常人大大提前。因此,血脂管理应该从小抓起。
霍勇指出,现在不仅是成年人要定期查血脂,儿童青少年也要适时监测血脂水平。《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特别提到,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对于18岁—40岁的健康成年人,最好每年或每两年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常规一年一测。一旦发现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或血管有斑块,有冠心病、脑卒中病史,那么既要进行积极的药物干预,也要缩短血脂检查的间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每三个月或者半年复查一次。
降脂药吃吃停停更“伤心”
临床治疗中,降血脂的药物主要降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坏胆固醇”。但这一指标的控制率低是血脂管理中的一大难点。《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约80%血脂异常的心血管高危患者无法达到指南推荐的ldl-c的目标水平。
霍勇指出,在“三高”中,高血脂的控制率明显低于高血压和高血糖。一方面,很多人即使知道血脂异常,也放任不管,因为他没感觉到不舒服。另一方面,当前主流的降胆固醇药物是他汀类药物,有些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还有些患者对于他汀类药物损伤肝脏的顾虑较大。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些患者吃吃停停,用药极其不规律,导致胆固醇水平忽高忽低,引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可以通俗的把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想象成是水管里积了水垢,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时间越长,水管里的水垢越多,长此以往,水管就会堵塞。”霍勇解释说,我们强调的是让血脂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就是达标。需要注意的是,化验单上没有箭头,并不意味着ldl-c不需要控制。因为医院化验单上设置的ldl-c的上限是3.3mmol/l,是针对普通人的,如果一个人患有冠心病,那么他的ldl-c的达标值应该远远低于3.3mmol/l,要通过药物来进一步降低这个数值。
提高药物依从性是提高血脂控制率的关键。近日,全球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用于降低ldl-c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英克司兰钠注射液在中国获批,为高血脂患者提供了长效治疗方案。
据霍勇介绍,英克司兰钠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用药频率间隔更长,首针注射完成后,第三个月打一针加强针,然后就可以每半年打一针;二是正常间隔给药中,ldl-c的水平降幅很大。中国大陆亚组人群的研究数据显示,相比对照组,使用英克司兰钠组能够使ldl-c水平降低61%。从临床实践证据来看,如果ldl-c水平降低50%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可能由大变小甚至消失;三是长期用药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有人会把英克司兰钠称为‘血脂疫苗’,从注射频率以及其长效、稳定、安全的特点看,的确容易让人联想疫苗,但是这种说法不够严谨。疫苗一般都是提前接种,对病原体进行预防,英克司兰钠从本质上还是一款降低胆固醇的创新药物。 这样一个用药间隔较长的药物,对患者的依从性会有很大提升。”霍勇指出,在慢性病治疗中,未来这种长间隔的药物肯定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临床所需要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